深学笃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推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甘肃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5 08:18:13    浏览次数:9
时隔10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与指导性,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甘肃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统筹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42.94%提高到2024年的56.83%,1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976.2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744.7万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17.3%、16.8%。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建成城市道路1.1万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9.72%,燃气普及率达到98.32%,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更新改造水气热等市政地下管网6965.9公里。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87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安居房127万套,300多万群众喜圆安居梦,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7610个,惠及居民90.3万户,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3985部。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89%、100%,创建国家园林城市5个、县城7个,建成城市公园554个、“口袋公园”691个、绿道2330公里,挂牌保护城市古树名木1932株。历史文化保护不断加强,建立省市县三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8个、名村5个,省级名城8座、名镇7座、名村5座,划定历史文化街区32片,确定历史建筑316处。城市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出台城市管理法规规章20余部,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建成,累计加装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监测设备3.7万余套,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1200余次,城市精细化管理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甘肃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主动适应“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坚持“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原则,不折不扣落实好“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推动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按照“一个规划、两项制度、三类措施、四项提升”的工作思路,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甘肃实践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一个规划”引领


  坚持一个规划贯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各城市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做好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以高质量规划引领推动高质量城市更新。按照立足长远、统筹全局、一贯到底的要求,将城市更新规划贯穿于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全周期,统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市更新活动,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优化配置资金和要素,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形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编制实施体系,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


建立“两项制度”保障


  建立城市体检制度。坚持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在全省12个地级城市和5个县级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形成符合城市发展、民生保障、安全韧性、智慧管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的问题清单和整治清单,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更新整治和巩固提升。


  建立城市设计制度。探索建立与城市更新相适应的城市设计制度,统筹抓好城市系统性、整体性顶层设计和重点区域、重要建筑深度设计,推动城市更新与空间品质提升。顶层设计强化对城市功能业态、空间环境、建设强度、形态色彩等的指导管控,深度设计强化对房屋、小区、社区、城区等的分区管控和设计引导,塑造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精神与生态和谐的城市风貌。


强化“三类措施”支撑


  强化政策支撑。主动适应城市工作重心转换的形势变化,进一步提升配套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聚焦土地供给、产权变更、用途调整、功能混合、审批流程、资金筹措、准入成本、持续收益等难题障碍,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1+N+X”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


  强化资金支撑。用好用活中央各类补助资金,鼓励市场化手段多方合作,探索融资模式和金融服务“工具包”,激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和深度参与城市更新,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强化政策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的引导撬动作用。


  强化项目支撑。结合“两重”“两新”建设,对照八项重点任务,系统储备“十五五”期间城市更新项目库,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等在建项目,严把质量关、验收关、效益关,切实把关乎群众急难愁盼和城市安全韧性的民生工程、安全工程、发展工程谋划好实施好。


围绕“四项提升”发力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以系统推进“四好”建设为牵引,全面营造城市高品质生活空间。坚持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建设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为载体,持续优化完善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集成。聚焦养老、托幼、停车、充电、加装电梯、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均衡性,让舒适便利的城市空间更多更好惠及群众。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工作落实落细到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聚焦房屋安全、燃气安全、市政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等重大风险隐患,稳步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持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建设工程消防审验违法违规专项治理,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以高水平安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统筹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保护与利用、单体保护与整体保护的关系,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结合甘肃特有的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采用渐进式的改造和织补式的更新方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历史建筑修缮,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树牢正确政绩观,严防盲目建设古镇,坚决杜绝拆真建假、拆旧建新、闲置浪费等破坏行为,用最严格制度最有力监管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城市居民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等市容环境和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物业服务进楼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完善“数字住建”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数据资源、搭建智慧中枢,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智能预警与高效协同,通过数字化手段疏通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让城市运行更高效、群众生活更便捷。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9.12 甘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苏海明